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 黄姝伦 丁宁
 
夏秋之交,正值草原旅游旺季,游人如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赵那斯图一家正忙着招待客人。自从加入达旗合作社后,赵那斯图便不再整日守着牛羊。9户牧民拆掉了网围栏,打通4500亩草场,合作社成员轮流放牧,只需三四个人力就可以维持草场每日的正常运转。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超过两成,是畜牧业发展核心地带,如何合理利用草场关系着成千上万户牧民的生计。驱车穿过西乌珠穆沁大草原,绿草如海,畜群如云,但牧场间铁丝网不断,显得十分碍眼。
 
7月底,第四届内蒙古牧区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由慈善机构乐施会(香港)资助。牧民合作社代表们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从四面八方赶来。牧民和专家学者们探讨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草场承包经营权为股份,走合作化道路”是否为一剂良方?
 
第四届内蒙古牧区合作社经验交流会上,牧民合作社代表们在游牧人自然教育基地热切交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效仿农地改革,内蒙古牧区逐步推行"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草原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牧户,大部分草场被承包到户,供以游牧的大草场逐渐被分割,家家户户竖起的网围栏成为"定牧"标志。
 
近年来,为适应农牧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土地草原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三权"分置。
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牧民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方便了草场资源管理,比如定点、分栏放牧。但数十年间有学者反复提出质疑,草场细分到户后,提高了生产成本,也打破了由传统游牧维系的草原生态平衡,导致部分草场过度放牧后得不到修复,加速生态退化等问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海山给出过一组数据,1965年至2002年,内蒙古牧区24旗市牲畜总数由3505万羊单位减少到3420万羊单位;牲畜的实际总蹄数,却由8330万增至11359万。海山撰文称,"换句话说,1965年至2002年,在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仅仅牲畜蹄子数量一项,对草场的破坏力至少增加了五分之一;其次,草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大牲畜数量减少,草场微量元素平衡机制严重受损,尤其是大牲畜适口牧草急剧减少。"
 
牧民们说,草场确权后,牧民们产权意识加强,网围栏建起来容易,"拆下来就难咯"。 西乌珠穆沁旗80后牧民宝音回忆,小时候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俗不再,家家户户竖立四方围栏和固定的水井,属于牛羊的草原不再辽阔。
 
一些本地专家认为,草场利用方式的转变令牧民彼此间减少了交流,越来越明确的草原边界降低了轮牧的可能,使得牧区的互助合作关系产生断裂,社群疏离。
 
蒙古游牧文化中,邻里合作放牧的传统由来已久,蒙古语中的"阿寅勒斯呼",即指的邻里间共同利用草场,轮流放牧的组织互助过程。90年代末,随着"定牧"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内蒙古地区开始出现新一轮牧民协作,自发成立协会互助放牧,新型游牧兴起。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明确了合作社的法人地位,牧民协会纷纷转型成为合作社。常见的牧业专业合作社形式是,牧民们在原有按户承包的基础上,把牲畜、草场、棚圈设施等投资入股,撤回网围栏,整合草场,统一经营牲畜。
 
根据官方数据,2016年末内蒙古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牧民合作社总数曾一度达到77710个。但是,随着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合作社成为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其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严重滞后。为了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向多种经营和服务综合化方向的转变,2017年前述法律进行了修订并于次年7月开始实施。
 
在内蒙古牧区,近年来参加合作组织的牧民增多,合作方式多种多样,牧民合作领域不断扩展,从生产、加工和销售到第二、三产业,均有尝试。
 
夏末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两年拆掉网围栏后,草场品类多了,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肉眼可见,节省下来的劳动力也有时间做更多事情了。"赵那斯图说,2017、2018年合作社再联合卖羊肉,平均价格较高,牧户每年纯收入从5万平均提高到6-7万。
 
牧民合作社数量增加了,质量却参差不齐。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即是"空壳社",主要表现在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等。"牛羊价格低了,牧民们就组成合作社来提高议价能力,市场价格一旦回升,人们又会选择退社。合作社对牧民很难产生长时间的吸引力。"宝音无奈地说。
 
一名当地合作社管理人员透露,2016年官方积极宣传成立合作社,西乌珠穆沁旗成立的合作社有480多家。三年过去,很多合作社并不知道如何继续运作而成为了"空壳",如今只剩下200多个。今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计划。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专家敖其仁、艾金吉雅等2015年曾撰文称,内蒙古牧区合作社社员的参与度普遍不足。多数合作社的核心成员是由少数"能人"构成,"强强联手"一般不超过5-10人;"强弱联手"的合作社,但弱势方无论在股权、参与决策等方面都流于形式;个别由政府扶植,投入了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弱势合作社,因缺乏流动资金和经营管理能力,基本处于停止或半停止状态。
 
在前述会议上,专家们总结,起步晚、时间短的牧区合作经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面临着四大瓶颈:一是现有部分牧区合作社单纯关注经济收入的增加,其社会和生态的多功能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二是由于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特点,牧区合作社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于农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相互合作,存在门槛;三是牧民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迫切;四是牧区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把握市场信息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牧民能力有限。
 
近年牛羊价格波动明显,牧民们也希望探索如何通过合作打造畜牧业产品品牌,稳定销路。
 
宝音试图劝说父亲,把家里的百亩牧场加入当地合作社,让牛羊可以扩大活动范围,恢复游牧状态。"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好)草长在哪里了。大家之间的感情也慢慢淡了,要(重新)培养起来。"
 
对于牧区而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不仅仅只是拆不拆网围栏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缘何严重恶化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1-08-30/100296318.html
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XB201503009.htm
牧区的抉择 http://www.csspw.com.cn/booksdetail_15923_2066293_1.jhtml
记者调查丨黄羊保护区内无黄羊 草原围栏为何成为“生态杀手”?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5784.html
 
(朱雯卿对此文亦有贡献)
 
 
话题:



0

推荐

Shulun

Shulun

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不仅仅关心粮食和蔬菜。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